导航菜单
数字化赋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忠华 曹薇 发布时间:2024-05-14 点击次数:71125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三大战略任务之一。在具体实践中,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存在着价值共创意愿不高、合作效能不显、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

价值共创意愿不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涉及多主体,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价值共创是各方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创造价值。企业和学校作为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学校以育人为目的,更加体现公益性,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更加关注利润最大化,二者对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诉求的差异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驱动力不足。因此,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如何找到利益结合点,如何协调价值创造和诉求不同的利益主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

合作效能不显。相较于校企两个主体,合作主体较多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更难实现实时互动合作、及时响应,难以协同发展,易导致管理运行效能低下。同时大部分学校仍是公办学校,混合所有制办学难以大规模推广,不同的体制机制下主体之间存在资源供给、资源配置难题,使得资源应用效能不高。对于人才培养,仍是学校占主导地位,行业企业基本处于参与方,多元育人活力效能未得到充分激发。

服务功能不足。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具有跨地域跨组织的特点,仅依托于某一个或多个单位牵头,难以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学校人才培养以三年或四年为一个周期,且具有长期稳定性,难以按照年度、季度等实时调整。而市场环境变化快,企业经营随时依据市场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是保持稳定还是及时变化,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主要矛盾点,影响双方的合作,导致共同体无法为合作单位提供全面而有力的服务。

数字化转型为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加速度,同时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解决现实困境提供了可行路径。

聚焦技术赋能,构建去中心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性,为共同体提供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构建去中心化平台。平台中任何一个参与主体均可成为中心,确保共同体内的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协作决策过程更加公正透明,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其价值共创意愿。通过去中心化平台,构建扁平化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机构,可以避免多头领导和组织层次复杂化,并利用分布式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实时反馈与响应,有利于提升共同体运行效能。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精准分配,打破了传统的中心化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平台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健全实体化运行,推动参与主体同向同行。建立拥有法人地位的实体化组织,强化参与主体的责任与权益,促进参与主体从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开展深度协作。从产业链端,对平台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精准识别出产业中需要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岗位与环节,并统计和估算人才缺口数量。从教育链端,通过与产业链的数据分析对比,密切关注职业教育技能人才急需岗位,细化专业设置,灵活调整专业布局。从创新链端,为解决行业产业的技术难题,协同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及其他参与主体,以共享资源、共同研发等方式联合攻关,以推动行业产业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升级。从人才链端,加强与产业的联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探索长效机制建设,营造互融共生的生态环境。一是探索共同体供需对接长效机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展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人才供需和技术供需精准分析与预测,匹配产业需求和高校供给指导相关学校开展工作,促进产教供需高效对接。二是探索共同体科研创新长效机制。组建产教人才智库,利用产教融合平台开展智能数据分析,识别参与主体个性化需求,并精准匹配组建跨专业跨区域科研创新团队,协同攻克企业生产一线面临的生产性和技术性难题,提升产教融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探索共同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课程内容精准对接岗位任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政、企、行、校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四是探索共同体利益分配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实现智能决策,区块链自动为参与主体分配利益,减少利益纠纷,实现共同体参与主体双向赋能,形成产教融合互融共生的良好生态。


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