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厚植成长沃土 打造立德树人新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金生 发布时间:2020-05-28 点击次数:818262

一所学校的兴起与持久兴盛的“秘诀”,就在于对初心与使命的认真践行、对特色与水平的不断淬炼。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一以贯之的奋斗历程,充分印证了这一发展逻辑。尤其是2017年以后,学校凭借出色的办学成绩与人才培养质量,进入事业发展的加速车道,先后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将党的建设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创新实施“党建引领 四联四驱”“三全育人”特色模式,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筑路引路。

以“伟大思想”为旗 

筑根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将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立身之本,深化“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统筹,全方位扛起“引路人”和“护航人”的责任。

学校党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强化党委“四个过硬”、党总支“五个到位”、党支部“七个有力”,推动校院两级党组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青职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实施党员导师制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充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筑牢根基。

以“四联”协同为基

搭平台

“四联”协同育人打通地域壁垒和协调资源,通过“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家庭、学院与书院”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使学校和社会各类资源产生协同力。

校社联合育人。社会资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基础,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基层,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与周边社区共建的7个社区学院,加强社会实践、党建工作、文化建设与交流、人才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协作。以“社团对接社区”为抓手,组织百个班级对接百个社区,实施“双百融合成长计划”,培育了“小马支教”“小强家电维修社”“物联星空社”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作品牌。

发挥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周边乡村旅游建设、乡村信息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主动承领甘肃陇南、贵州安顺、山东菏泽等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援培训项目,服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精准扶贫”战略。校社联合育人,凝聚实践教育的强大合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校企联合育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精准对接山东、青岛产业地图,以“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为标准,实施“1+1+N”工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先进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跨界融合,推进专业群创新发展。

学校积极主动对接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需求和15大攻势,进一步深化与海尔、海信、商汤科技等企业的深层次、宽领域、高质量合作,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学院以及“订单班”“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方式,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牵头组建青岛市中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示范性集团,校企共同打造七大专业群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教育联盟,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发展积蓄澎湃动力。

家校联合育人。为了更精准地帮扶每一个学生,学校每年开展冬夏季学期走访活动。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组建家长QQ群、微信群等方式,推进“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密切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沟通和配合。利用“迎新日”“毕业季”等时机,开展与家长面对面座谈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所学专业、所在学院和学校有关情况,定期开展家长问卷调查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形成家校培养合力。

学院书院联合育人。学校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创新“两院”联合育人模式,以“建有温度的书院,育有家国情怀的人”为宗旨,7个二级学院建成7个书院,不断推进通识教育的制度化、个性化、长效化,实现专业教育在学院、通识教育在书院的统筹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依托书院独特的文化标识系统,打造独特的书院品牌文化。在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打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坚持书院特色管理育人,不断丰富导师育人、书院朋辈教育、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体系内涵。深化书院管理机构改革,创建高职院校书院管理品牌。

全方位、立体化的“四联”协同育人模式,“多力和合”的工作运行机制,“联”“合”出了资源的叠加效应,所呈现的澎湃活力与无限潜力令人感叹。

以“四驱”贯通为柱

强格局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改进工作方法和路径,全力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思想政治理论是一门课,但也不能仅仅是一门课,而是需要更多的“思政元素”的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推进了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系列改革,思政教育阵地得到进一步拓展。

实施思政育人。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全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打造青职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体验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思政课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采用“融媒体”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效利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切实增强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施专业育人。学校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将所有专业、所有教师的课程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围绕专业定位与规划等维度,修订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制定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标准和评价体系。牵头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扎实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深化育训结合、课赛融通,建立健全技能大赛制度,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

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校、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预警防控体系。

实施文化育人。学校挖掘“厚德乐学、修能致用”校风和“乐学善思、知行合一”学风的丰富内涵,打造“‘厚德、修能’四维一体”省级校园文化品牌,构建和完善集中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共同理想的精神文化体系,凝练和制定学校形象标识系统。以学校精神为依托,传递学校发展声音,讲好学校发展故事,提升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学校大力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育炼学生个人品德、弘扬家庭美德、培养社会公德、强化职业道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红动青职”党建教育月等“十大主题活动教育月”为载体,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生爱国、爱家、爱校、爱事业的思想情感。

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建“智慧党建”“文明在线”等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推进学校融媒体建设,形成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实施实践育人。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学生专业优势,以“社区1+1”项目为抓手,构建并完善学生社会实践及服务社区长效机制。强化劳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全过程全方位记载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情况,提升实践育人工作成效。

丰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类课程供给,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竞赛体系,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竞赛项目和创业实践活动,形成科学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和孵化制度。构建以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为中心的实训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多师同堂”“项目教学”“课程+”“主题教学”等实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扎实开展实训育人。

回望过去,学校党委始终把学校发展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主动适应新形势谋划新发展,有效融合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深化“党建引领 四联四驱”,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未来,学校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强的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