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06-03 点击次数:97010

2023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形势、新任务,职业教育如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开创新局面、塑造新赛道?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孙善学。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为教育和产业之间架起了桥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孙善学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没有把职业教育放在各级各类教育的论述中,而是放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部分,体现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深耕职业教育研究30多年,孙善学见证了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产教融合和数字化转型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产教融合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孙善学表示,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到八部门联合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城市到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一场横跨教育体系内外的产教融合改革正在进行,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协同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显著增强。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孙善学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教育部主动布局,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专业建设上,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突出特点就是数字化,很多专业名称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同时,我国数字校园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提高数字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了基础。

如今,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热词。培育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如何赋能?

孙善学认为,一方面人才培养要跟上,必须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匹配的专业链,“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某一个环节的人才,而是着眼于产业链和创新链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他看来,2019年开始的“双高计划”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发挥资源集聚效益,推动四链融合,有力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技术创新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孙善学认为,职业院校要基于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中试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很多职业院校有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再往前走一步,就可以承担一些产品的中试功能,实现小批量生产。”孙善学表示,我国中试体系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正好可以填补空白,服务企业新产品开发,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谈及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孙善学充满信心。他建议,要在产教融合上继续做大文章,产教融合是把职业教育这盘棋走活的关键一招,要强化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新修订的职教法里,有关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条款很多,要把法律条款落实到位,把政策落实到位,坚持产教融合这条改革主线不动摇。”

孙善学发现,一些地区出现了高等职业院校扎堆“升本”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引导,很可能出现同质化现象。”他建议,职业院校发展应走改革升级之路,而不应盲目跟风“升格”为本科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健全职业院校办学能力评估制度,坚决遏制盲目追求“升格”的倾向。

如何让更多大国工匠脱颖而出?孙善学建议,一方面要打好基础,除了扎实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探索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发自内心崇敬大国工匠。另一方面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联合搭建一个跨越学校和工作领域的终身教育系统。“大国工匠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科技进步带来的很多挑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而终身教育系统就能为大国工匠的成长不断充电蓄力。”孙善学说。


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