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诊改效果好不好科研也要量一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崔发周 发布时间:2019-06-18 点击次数:924173

在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中,部分职业院校认为只有教师、教材、教法和课程等因素是质量生成因素,而科研工作只是一种保障因素。笔者以为,这种认识不仅消弱了教学诊改工作本身的效果,而且严重阻碍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驱动。

在传统发展方式和较低发展水平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追求规模,只要加大投入、扩大招生、实现就业,学校就可以获得好评。在这种条件下,人们自然认为创新是普通高校的事情,职业教育无须创新也可以办得很好。但是,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下,产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成为一切工作最根本的驱动力和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离开科研工作,就无法实现教育教学创新,教学质量提升就寸步难行。

其次,教学诊改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诊改是一种质量保证措施,是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诊改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与标准的比较,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这一过程与科研工作异曲同工,区别只是问题的范围和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将科研排除在质量生成因素之外,恰恰说明组织者对诊改工作缺乏深入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充分认识新时代教学质量生成的规律。

再其次,教学资源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科研工作。

教师是第一教学资源,也是教学质量的第一生成要素。实践证明,教师要获得教学能力发展,科研是重要的发展途径。通过科研,教师可以认识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教本质,解决教育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通过科研,教师可以推进专业与职业标准对接,落实“1+X”制度,解决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通过科研,教师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改变教学形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高质量的教材、实训基地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同样都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

最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离不开技术研发工作。

教学内容是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陈旧或是过于超前,都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将教师的技术研发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并转化为教学成果,是职业院校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离开技术研发活动,教学质量提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综上所述,之所以出现将科研排除在质量生成因素之外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还没有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缺乏系统规划方法,未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这也正是教学诊改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