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职高水平专业怎样建与评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5-22 点击次数:664913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主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任务。对此,作为高职教育中长期规划发展路线图和总纲领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有着明确的规划。其中,就高职院校要完成高水平专业建设这个目标而言,笔者以为更应该着重对标在项目XM1—XM3的完成上,这样我们在高水平专业建设上认知会更准确,建设才能到位,骨干专业和优质高职院校的评价与认定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对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认知

    《行动计划》的XM1明确提出,“到2018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有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笔者认为这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就是2018年要建成的高水平专业。而XM3则提出,“到2018年将建成200所左右优质高等职业院校”。XM1与XM3厘清了骨干专业与优质高职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有骨干专业的高职院校,不一定会被认定为优质高职院校;但一所高职院校若所有专业都未建成为骨干专业,其被认定为优质高职院校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因此,从逻辑上可推出有骨干专业是高职院校被认定为优质高职院校的必要条件,骨干专业的建设与认定将是《行动计划》实施的关键。

    《行动计划》的XM2提出,“校企共建1200个左右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否能由目前以“理论教学为主”,真正转变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甚至以实践教学为主”,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专业核心技能,找到合适的、先进的企业共建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且该专业的学生在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得到很好的训练与培养。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要求每一个专业、甚至是每一个骨干专业都建立起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一定合适,但每一所优质高职院校,一定要有骨干专业与本区域的优秀企业共同建成并有效利用起该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对专业建设树立两方面的认识,才能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看得清、攀得高、走得远。一是以高水平专业建设统领全局,把其作为院校当前和未来的终极任务来认领与完成;二是将专业与本地或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全面对接,因为作为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考核指标,具体操作就是要看专业与本地或区域相关产业中的名企是否全面对接。

    高水平专业的建设路径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教育改革发展”专题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之一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湧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战略,必须对接产业,优化专业布局,建立高水平专业。由点及面可以看出,在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方面,上下已基本达成共识。

    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有了校企的真正合作,产教融合也就水到渠成。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专业认为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层面的活,而非专业层面的活,可干可不干,干好干坏与专业的发展也没啥关系。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校的专业能否与当地相应产业中经营业绩和发展水平高的企业进行全面合作,是校企合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专业与企业合作,才是校企合作的路径与推力点。

    笔者以为,专企的合作应达到以下四个方面才能称得上全面合作:一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干将和能工巧匠参与到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的制定与完善,甚至是专业运行过程的诊改工作中。二是企业主营业务的工作或作业流程、内容、方法、项目和案例,或是有专门的课程和教材,或是融入到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这需要企业配合,更需要专业的教师及其团队对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和岗位化开发,任务和挑战艰巨。三是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在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上进行专业实训或实习,像以大规模制造为就业岗位的专业类,衡量专企全面合作的指标,必须加上专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这也是《行动计划》中要完成的XM2。四是专业要能对企业的工作或作业流程进行诊断、评价、改进,要能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即专业要有帮助企业发展的助力。

    总之,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到2018年实现《行动计划》设立的目标,取决于我们认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是专业与企业的融合和全面合作。我们相信,一个专业有好的、有效运行的专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建成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专业可谓是水到渠成,而一所高职院校建成的高水平专业多了,它被认定为优质高职院校难道还会有什么障碍或阻力么?

    高水平专业的评价认定

    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的评定,即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的评定,关系到《行动计划》最核心项目和任务的实现,关系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目标的实现。在《行动计划》实施已进入下半场的当前,需要建立一个总体评定架构加以指导和引领,否则将无法保证骨干专业是真正的高水平的专业,甚至可能让骨干专业的认定草草收场。因此,笔者以为其可由以下五个方面来构建。

    一是尽快公布《骨干专业评定办法》。经过《行动计划》实施的上半场,我们对骨干专业建设和高水平专业的认定都有了相当明确的认知,制定出《骨干专业评定办法》是有基础和可行的。

    二是以评促建。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建设的手段和方法,在过往的教育评估实践中,以评促建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骨干专业评定办法》一旦公布,相信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目标会更明确,干劲会更大,方法会更有效。

    三是确定《骨干专业评定办法》的核心指标。建议可围绕专业的两个指标来制定,一是专业与当地或区域的知名企业全面合作的情况,二是专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情况。这两项指标既是引导职业教育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航标,也是骨干专业评定的核心指标。

    四是骨干专业的评定按照各省初评、教育部抽样复评的模式进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对本省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比教育部更熟悉,有了《骨干专业评定办法》这一指南,就能更早、更好地开展骨干专业的评定工作。而教育部则可在各省完成本省骨干专业评定工作后,以第三方的形式进行抽样复评,再根据抽样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对某省评出的骨干专业再抽样、甚至逐一进行第二次复评,这样评定更高效,结果也更客观。

    五是优质高职院校的认定,以骨干专业的量化指标排名为主进行。《行动计划》于2018年最终落幕的标志将是200所左右优质高职院校的认定,为使优质高职院校的认定合理科学又简便,建议到2018年可根据各高职院校建成并被评定的骨干专业的数量进行排名,因为从逻辑上来判定只要被评定为骨干专业,其质量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同时,再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对落后地区给予适当的倾斜。


尾部